【摘要】彝汉双语教学在我校实施以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校的彝汉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彝汉双语;教学;现状;思考 经过双语教学培训合格,我又操起了老本行,在德昌民中对彝族学生进行彝语教学.。在这几年教学实践活动中略有几点心得反思如下。 目前双语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什扎话(标准音)为主,以所地话(方言)为辅的教学方式。因为面对的学生都是所地方言的人,但彝语是表音文字而不是表意文字,音变意就得变,所以要正确读音极为关键,在讲解或解释的时候适当用所地话作为补充,寻求读音差别,更能准确地掌握什扎话。例如:衣服读“依底”有些学生听不懂,就用所地话“依土”作为解释,自然就一目了然了。教学中可使用彝汉夹杂教学方式,彝语为主、汉语为辅。因为彝族学生大多数是只懂彝语,不识彝文字,启蒙所学的字都是汉字。所以彝语教学很需要汉语作为辅助从而达意。低年级拼音最难教,作为所地地区的学生学彝族拼音很困难,有些声母读音是没有的。如:“hmhn”对这些声母的教学老师需要几十遍或上百遍不压其烦地反复教读。这些音在所地方是没有的。 双语教师的职能所在应该热爱民族教育事业, 热爱双语教学工作,为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做一名双语教学的宣传员和彝族文化的传播者。组织老师,动员学生,掀起学习彝语的热潮,这是彝语老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这样宣传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双语教育。作为彝族老师,不仅在教学中可以用双语教学,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用双语教育,在传达和解释学校管理精神时,也可以用双语教育,面对彝族学生用彝语教育,显得有亲近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何愁你的管理会无人问津吗?特别在教育中穿插彝族“尔比”格言来畅释,一切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何愁不深入人心,教育管理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就会在你的感召之下成长。在双语教学中开展彝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和发展彝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二类模式“强化彝语,精化汉语,优化外语,最后达到双语、甚至三语兼通、兼用”的双语教学总体要求和目标;提出了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双语兼通 、兼用的各类民族人才” 的 双语教学还是要注重习惯教育,热爱教育。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而热爱则是一种永不枯揭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推动学习的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预想之外的学习效果,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对学生的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之终身受益。因此,从学生开始学习彝语时学习第一个字的第一天起,就要树立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彝语学习良好习惯和热爱彝语的意识,并把它当作我们中学彝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养成学习彝语的良好习惯就更为重要,因为绝大多数彝族学生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彝语的,与学习汉语的条件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有的学生刚接触彝语,学习彝语的习惯还是一张白纸,是进行良好习惯训练的大好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学彝语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一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彝语应抱有的态度,并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入门.” “一种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更改的.所以,教师从第一课起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总的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或不好的)彝语学习习惯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培养良好彝语学习习惯要作长期不懈地努力。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彝语教师就必须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初一是学彝语的基础阶段。“六年看三年,三年看入门”,或者说“六年成败,在于入门”都是强调初一入门阶段的重要。初一学生的听觉敏锐,模仿能力强,而且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彝语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尽最大的努力,下大力气,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学生的书写关、发音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用彝语进行教学和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浓厚的彝语气氛中学习,初步培养乐于听说的习惯。我们是在所处的汉语环境下教学彝语,彝语与汉语相比,我们不是感到陌生的。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开口讲彝语,尽量讲彝语,教师首先要起模范作用,自己见了学生要主动讲彝语,而且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材料示范讲彝语,并运用实践之中,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彝语兴趣和热情,充满自信心,形成听的良好习惯。教学实践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用自己做到了的去要求学生,学生一般都能认真做到,并且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中和在浓郁的彝语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和习得彝语。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帮助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正确方法去学习彝语。可以相象,一旦学生学会和掌握了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正确方法去学习彝语,他们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彝语学习习惯,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听、说、读、写四会能力。 彝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彝语要大量实践,就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45分钟课堂为中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彝语学习课内外一体化。向45分钟要质量是有限的,在课余,通过师生交谈、考试、测验及平时作业等途径,反馈教学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存在问题,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补充一些如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说“尔比克哲”师生自由会话,形成宽松的彝语学习环境,开阔学生的彝语学习视野,丰富彝语知识,加大语言输入量,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彝语知识素质。学生自身的彝语知识素质提高之后,养成良好习惯便成为内在要求,便会自觉地完成教育。 良好的彝语学习习惯会时时受到不良彝语学习习惯的干扰。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自觉地、坚持不懈地改掉不良习惯,才能达到整个目的。学和领悟能力有高低,习惯的养成时间有长短,有的学生有时还会有反复,因而教师要因人而施教,要有耐心,持之而恒,坚持到底。 我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国家一体化及主流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对汉语和英语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彝语文的使用范围和生存发展空间在缩小,使用功能和频率有所下降。彝语言文字的生态环境和双语教学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后挑战。双语教材质量不高,更新慢, 配套差, 教学中必须的教参、教辅、自读课本、同步练习册、音像制品等不能配套,致使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国家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改革,而目前双语教学质量又还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双语大中专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能力弱、适应力差的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是学生不是真心十意地学,学生注重和偏大向其他学科,双语教师教学难度很大。双语教学的目的就不容易达到。 |